专栏

2014年7月28日

040eeb4e54a3f8cdc430a64b91833b9c

 

本文来自Matter.io团队,他们希望借鉴Uber, Oscar, AirBnB, Nest等互联网企业的设计理念,想要建立一套适用于制造业的操作系统,彻底颠覆传统制造业。

如今,我们所用的各种 app 运行速度越来越快,价格降低和设计也更加美观,很多 app 也开始更多触及到了现实生活当中,比如最近炙手可热的 Uber、Nest 等,都是从线上延伸到线下的典范。

虽然这些应用与 Snapchat 和 Twitter 一样,都只是个手机 app,但他们更多的具备了一个操作系统的特征,即在同一个操作界面下控制一系列应用和硬件。

一般的操作系统是运行在内存和 CPU 上的,而Uber的系统却基于司机、车和智能手机,让乘客预约车辆,了解司机的实时位置,并通过智能手机支付。这几个要素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自始至终都在 Uber 的 app 中完成,并且业务拓展到了城市的各个角落,在复杂多变的交通高峰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Uber 并不是唯一做到这一点的应用。实际上,在我们身边,各个领域中都有一系列完成闭环的产品,比如医疗保险服务领域的Oscar,自助仓储领域的Makespace,酒后代驾服务Drizly等。这些应用每多一次安装,这个世界就会多一点健康,少一些杂乱。

然而,还有一个重要的产业没有app开发者做。它的规模巨大且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这就是制造业。

制造业占到了美国经济总量的五分之一,它的作业系统自里根政府以来就没有改变过。现在,在技术和市场都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难道我们不应该重新思考如何变革这个产业吗?

在我们开始做 Matter.io 的时候,我们问自己,一个工厂的操作系统应该看起来是什么样子的,工具、原材料以及运输如何在一个统一的界面下控制?

我们认为可以从互联网产品的设计理念中借鉴很多,进而建立制造业的闭环,开发出出一个杀手级应用,成为一款“FactoryOS”。

第一:实时信息(Uber)

Uber 操作系统背后真正神奇之处在于实时信息。打开 app 几秒内,你就能够定位附近的车,获取报价,预约车辆,在司机快到时提醒。如果你想换一辆车或者开始下雨了,这些数据都会实时更新。通过为用户提供实时信息,Uber 消除了可能带来的的失落感以及漫长的等待。

等出租顶多会让你感到很烦,但生产上的耽搁对企业来说却是致命的。需要生产的设计者和小商家对于价格、生产、周转时间等信息都是不清楚的。运气好时能找到一家一般的工厂进行合作;最坏的结果就是生产不能达到要求,你的业务彻底被毁。

获取信息的时间越长、完整度越低,就越不利于生产业务的发展。如果产品设计者能像 Uber 看见车辆实时动态一样,看到生产的实时进程,生产就会变成一项资产,而不是负债。

第二:智能过滤(Oscar)

Uber 是一般消费的优秀范例,但更复杂的产品需要额外的结构层级。与制造业类似,医疗保险就非常复杂的,但是创业公司 Oscar 却尽力让买保险更简单。

和很多其它保险公司类似,Oscar 的网站会鼓励你询价,但是会先请你看保险计划等细节。Oscar 会收集一系列重要的参数:年龄、家属、收入、住址等,这些数据会用来为你提供个性化服务,推荐最欢迎的产品,根据你的材料个性化报价。

Oscar 会根据用户的婚姻状况、子女数量、年收入状况将人群细分,提供相应的医保计划。利用 Oscar,用户可以进行预约、深入了解保险计划并进行咨询。在这些功能背后,是一个信息相互连通的网络,通过每页顶部的搜索框可以找到各种营养品、药品的效果,并能够查到附近可以开这些药的医生,通过智能过滤信息,Oscar 让复杂的决定变得简单起来。

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生产制造和医疗保险一样,十分复杂。你做决定所需要的信息根据你要生产的产品和需要的服务不同而千差万别。根据不同的项目和客户做出不同的选择可以帮设计者省很多心,让一系列小企业更容易地制造产品。

第三:利用当地资源(AirBnB)

Uber 这样的应用让用户无论到哪里都能获得同样的服务,而另一些 app,比如 Airbnb,却让地域差异成为服务的关键部分。圣诞节想去欧洲旅行?找一间巴黎市区能俯瞰塞纳河的公寓吧。如果要在夏天去南美,你可以找一座安第斯山脚下的小木屋。

与酒店业一样,不同地区的制造业有着各自的区位优势和特色。有些地区以金匠和切石工出名,有些地方则有着充足的廉价劳动力。

第四:持续学习(Nest)

软件服务与现实世界中服务相比有一点很大的优势,就是更容易收集并挖掘数据。机器学习通过算法来改善结果,而不仅仅靠人的分析。

学习是 Nest 温控器这类产品的核心功能,它能够获取你喜欢的温度,优化室内温度并节约能源。Nest 的温度控制系统自动完成这些工作,不需要使用者过多设置,他们甚至不需要了解自己的行为。

能够像 Nest 温控器一样学习的工厂将对制造业产生重大的影响,每一次生产都会改善成本、质量和速度,它可以学习不同的结构,做出更智能的设计建议。

通过监视工厂生产数据的微小差异,为生产做出最优安排。在库存方面,这样也可以根据生产速度和经销商的情况在不同的地点,生产出不同尺寸的产品。

如果 Sundance 的腰带扣比较流行,一家店铺就可以连夜从附近的城市定制一批。或者,如果登山鞋在法国南部卖得很好,零售商就可以在它欧洲分店多存一些货,这些都是可以在智能操作系统的促进下完成的。


2014年7月28日

e0c4507b465d7d220986dc4f287a0940

 

我经常同创业公司分享一句话——是从 Paul Buchheit 那学到的——让很多人“一般般满足”,不如让一部分人彻底满足。最近我也是这么和一位记者说的,如果只能向创业公司告诫 10 件事,那这正是其中之一。我转念又想:剩下的呢?

  • 好好挑选创业同伴(Pick good cofounders)

联合创始人对于创业公司的意义,就好比地段之于不动产——除了位置,房屋的任何一部分你都好改变。创业的时候,你能轻而易举地更换思路,但更换联合创始人可就没这么简单了,而创业公司的成功,往往又是由创始人们一手建立的。所以,你必须好好挑选创业同伴。

  • 快速上线(Launch fast)

这倒不是为了让你的产品尽早入市,而是:如果你还没上线,那么你就不算真的入行。上线能教会你哪些才是市场真正需要的——也就是你真正该做的——在此之前你无论做什么,都只是在浪费时间。不论你上线的是什么产品,它的主要价值都在于产生了与顾客接触的理由。

  • 进化自己的思路(Let your idea evolve)

这是快速上线的另一半价值所在。快快上线,然后迭代。把创业看作是完成某个绝妙 idea 的途径——这种思想大错特错——就想写散文一样,很多好 idea 都是在书写的过程中产生的。

  • 懂用户(Understand your users)

你可以把创业产生的财富想作一个矩形——长是用户数,宽则是你改善其生活的程度。你最能掌控的是后者,而长的程度同时也仰赖于宽的程度。就像科学问题:最难的不是回答它们,而是发现它们——创业难在发掘什么才既符合用户需求又尚未面世。在这点上你参悟得越透,那么你的胜算就越高。这也是为什么有很多成功的创业公司,它们的产品所满足的正是其创始人的需求。

与其让许多用户对你若即若离,不如让一些用户爱上你(Better to make a few users love you than a lot ambivalent)
理想情况下,你总希望能让尽可能多的用户都爱上你,但你要明白: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开始,你必须在满足部分特定潜在用户的全部需求,和满足全部潜在用户的部分特定需求间做出抉择。我建议你选择前者。提升用户数比提升满意度更简单,而更重要的也许是:欺骗你自己,这更艰难吧。你说自己的产品已达到八成五的满意度,那你怎么知道其实只达到七成,甚至一成呢?与此相比,用户数就好衡量多了。

  • 提供赞不绝口的客服(Offer surprisingly good customer service)

过去客户都是被粗暴地对待,那时与他们打交道的绝大多数是准垄断企业——这些企业的客服恶劣透顶。你踌躇满志的事业可是会被这些低劣的客服所拖累的。你要提供的不是好的客服,而是赞不绝口的客服。如果你在给满足客户之路上偏离太久,那么他们终有一天会受不了,离你而去。不信,试试看呗?在创业的最早期,为客户提供精细(而因此无法规模化)的客服是值当的,因为这(也)是更懂用户的不二法门。

  • 度量某些因素(You make what you measure)

这一点我是从 Joe Kraus 那学到的。如果你总度量某件事,那么你自然就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动机:想要改善它。如果你希望提升用户数,那就在墙上贴一大张纸,每天都在上面标出这项数据。上升,你就开心,下降,自然会失落。不久你就会明白哪些因素有利上升哪些因素导致下降,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趋利避害了。正因此你要慎思:哪些因素才是最值得度量的。

  • 节俭(Spend little)

关于呼吁创业公司尽可能轻资产运作,我实在想不到还能说什么。绝大多数创业公司在做出用户渴求的产品前就都消亡了——其中最常见的情况就是花光了钱。所以轻资产差不多等同于快速迭代,但意义还不仅如此:就像运动让人们保持年轻,营造轻资产的文化也可助企业保持青春。

  • 能吃上拉面就得了(Get ramen profitable)

“吃得起拉面就行”:创业公司赚的钱足够创始人的基本生活开支就够了。这不是什么快捷商业模型(但硬要说是,也算吧),而更像是赢得投资人心意的方法——一旦你进入“有面吃就可的状态”,那么你与投资人的关系就会立刻改变。再说,这也有利于士气。

  • 避免分心(Avoid distractions)

没有什么比不专注更能杀死创业公司。最要命的几种分心形式往往还都能产生点回报,比如:创业之外朝九晚五的工作、(给别人提供)咨询、有利可图的计划外项目。长远看,你的创业公司也许还有潜力值得挖掘,但要是你总为了料理计划外的人事物而分散心力,那么这就是在干扰你创业。矛盾的是,融资恰恰也是这么一种干扰,所以即便你所做的工作是为了融资,也要尽可能把干扰减到最低。

  • 别陷入士气低落的处境(Don’t get demoralised)

尽管耗尽资金是创业公司死亡的直接原因,但更深层的原因则是不能集中精力——无论是老板太蠢(可以通过建言献策来弥补)还是员工聪明但士气低落,都会导致这种后果。创业,就意味着要承载相当的道德重量。你需要参悟这点,并不断努力避免被这些重量压垮——如果你弯下膝盖,打算抬起一个很重的箱子,那么请务必小心点。

  • 不要放弃(Don’t give up)

即便陷入了低落的士气,也不要放弃。只要不放弃,就能前进到意想不到的距离。这在很多方面并不准确,比如:有的人无论坚持努力多久,愣是成为不了好的数学家。但是这对于创业公司是条真理——只要能不断进化思路,那么只要坚持努力,就能成功。

  • 怎样看待交易失败(Deals fall through)

我们从 Viaweb 学到的最有用的技能之一:不要太过乐观。那时我们有差不多 20 个不同类型的交易都失败了,在差不多第 10 次的时候,我们终于学会了将交易看作是后台进程——在完结前,忽略它们就行了。如果太过期望交易成功,那么士气就会面临严峻的风险——这不仅仅是因为交易经常会失败,而且太过期望成功,反而会招致更多失败。

归纳了这 13 条后,我问自己:如果只能从中选 1 条,那么?

我的选择是:懂用户。这才是重中之重。创业公司的基本目标是创造财富,而财富的多寡取决于你提升用户生活的程度。懂用户最难的部分在于知道客户需要什么样的产品,一旦解决了这个问题,剩下的就是围绕着它去落实了——最棒的 hacker 就能做到这点。

这 13 条有一半都是为了懂用户:尽早上线,以懂得用户;进化思路,是懂得用户的体现。对客户有良好的了解,才更可能做出让一些人深度满足的产品,而提供赞不绝口的客服也是因为它能帮助你更了解用户。另外,了解用户,你的士气也会因此稳固——就算天塌了,哪怕只有 10 个用户爱你爱的不得了,你也会无惧无畏地前行。


GET IN TOUCH

Follow Our Activity

Interactively coordinate proactive e-commerce via process-centric “outside the box“ thinking.